「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,需要從後天學習而來。」有條件的愛,讓我們的付出都淪為壓力。

你也有「完美主義傾向」嗎?精神科權威、杏語診所院長——陳俊欽,結合20多年的臨床經驗,與大家分享有關「完美主義」的故事和案例。他在《鬆綁你的完美主義》一書中提到:「從容接受被愛,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能力。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,是需要後天學習而來。」小編整理出10句《鬆綁你的完美主義》書摘,一起往下看看吧!

#黑羊效應

黑羊效應是一種無理由、無目的、甚至無惡意(剛開始)的加害行為。

「黑羊」是指群體中最不受歡迎的成員,而一群人欺負一個人,周遭人群卻冷眼旁觀的情況,就被稱為「黑羊效應」。黑羊效應產生的原因大致可分為逃避責任、自我保護及從眾心理,陳俊欽醫師提到:「緣起於團體的集體不安全感,人們急於找尋認同的工具,卻意外地發現,一同惡意中傷某個被害者(黑羊)是最有效的交心方式。」

「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,需要從後天學習而來。」有條件的愛,讓我們的付出都淪為壓力。

圖片來源:《黑暗榮耀》

陳俊欽醫師認為「被攻擊」與「表現得如何」一點關係也沒有,且「完美主義者」在群體中成為「黑羊」的情況十分常見,「當不合理的攻擊(如:惡意挑剔)發生時,完美主義者會盡可能討好別人,把事情做到最好,當作什麼事也沒發生。然而,這些行為會被群眾解讀為挑釁(想像一隻被砍了很多刀、卻還不死的羊,只會激發群眾更深的罪惡感與厭惡感),結果就會招致更多的攻擊。」無疑是對社會新鮮人的一大傷害。

「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,需要從後天學習而來。」有條件的愛,讓我們的付出都淪為壓力。

圖片來源:《流星》

一旦成為黑羊,通常會對當事人的內心造成重大的創傷,對自我產生懷疑,降低自我評價。

「為了對抗自卑感,在受害者內心,會拚命想證明『我是有用的』⋯⋯往往會導致完美主義者過度犧牲以追求卓越,而使得自我期待大幅提升,造成低落的自我評價與高漲的自我期待之間的差距拉大,讓完美主義的行為變得更加難以控制。」成為黑羊後變得自卑,因而開始追求完美以證明自己,最後過度犧牲,自我評價與期待卻不成正比,惡性循環就這麼開始了。

「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,需要從後天學習而來。」有條件的愛,讓我們的付出都淪為壓力。

圖片來源:《我們不是垃圾》

#自我期待

自我期待過高的同時,自我評價也受到重創

有些人對自我期待過高,源自於原生家庭的影響,孩子在心智年齡尚未成熟時,將父母的爭執歸咎於自己,自我期待過高的同時,孩子的自我評價也受到重創。陳俊欽醫師在書中提到:「儘管已經作出最大的努力,但因吵架而盛怒的父母,照樣連同他一起責罵,這種貶抑的力量已經內化到他心底,成為強烈的自我貶抑,成功經驗並連結了大量的否定,看似越順利,越是恐懼。」

「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,需要從後天學習而來。」有條件的愛,讓我們的付出都淪為壓力。

圖片來源:《安娜》

「過低的自我評價」與「過高的自我期待」,變成了世俗眼光中的完美主義。

「『過低的自我評價』與『過高的自我期待』,就變成了孩子最大的焦慮源,他只能不斷努力、反覆檢查、專注於細節、力求完美,來對抗內心的焦慮─於是變成了世俗眼光中的完美主義。」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特質,面對壓力與悲喜的應對方式也不盡相同,陳俊欽醫師認為,如果活在自己的世界裡、不願面對現實,就容易成為一個「隱性」的完美主義者。

「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,需要從後天學習而來。」有條件的愛,讓我們的付出都淪為壓力。

圖片來源:《我們的藍調時光》

#伴侶關係

人們無法從過去的「付出-收穫」模式中轉換過來,總把伴侶關係視為另一種工作來經營。

「男性把『付出-收穫』的投資模式用在伴侶關係上,卻不知道另一半所希望的,不是像個公主般被照顧,而是更在意兩個人攜手共同為這個家努力奮鬥的過程。不知不覺,卻深陷完美主義的焦慮之中而無法自拔。」男性與女性在感情裡的付出與接納都有著很大的差別,投資模式也好、討好模式也罷,都要記得別在任何一種付出方式裡,忘了兩人最初一起生活的理由。

「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,需要從後天學習而來。」有條件的愛,讓我們的付出都淪為壓力。

圖片來源:《現正分手中》

「從容接受被愛」,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能力。相信「自己是值得被愛」,需要後天學習而來。

「在被愛的過程中,需要等待別人來愛你,而不能選擇何時、何地、何種方式,更不能確定對方一定會採取行動,也就是說,主導權並不在自己手上。因此,很多人寧可選擇先主動去愛對方或甩掉另一半,而不願讓一顆心懸在那裡。」被愛且無需報答對方,沒有負擔的包納對方的給予,從容的接受「被愛」,是一件珍貴的能力,因為這樣的能力中,還包含了我們對自己是「值得被愛」的認可。

「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,需要從後天學習而來。」有條件的愛,讓我們的付出都淪為壓力。

圖片來源:《流星》

如果你無法「被愛」的話,就只能持續停留在「愛人」的狀態。

反之,如果我們無法從容接受被愛,反而在對方的付出裡患得患失,就容易讓關係失衡,陳俊欽醫師在書裡提到:「在伴侶關係中,如果你無法『被愛』的話,就只能持續停留在『愛人』的狀態——這固然會給你安全感與主導權,卻無法讓人好好放鬆與休息,而且在不斷付出的過程中,我們很容易矮化自己的地位——因為對方會越來越習慣你的付出,並將它視為理所當然。」

「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,需要從後天學習而來。」有條件的愛,讓我們的付出都淪為壓力。

圖片來源:《愛情的理解》

延伸閱讀:給所有自卑女孩的信——已故作家三毛:不欣賞自己的人,是難以快樂的

#有條件的愛vs.無條件的愛

在「有條件的愛」的模式下,任何一方的犧牲與付出,都會變成另一方的負債與壓力。

孩子在父母的期盼與規劃下成長,然而這份自以為「無條件的付出」,實為「有條件的愛」,無形中在孩子的心裡挖了一個大洞,無論怎麼填補都無法填滿。「父母用盡全力想扮演好父母,卻不知道自己給出去的是有條件的愛,導致父母給得越多,包容得越多,小孩自覺虧欠越深,不斷地努力求表現,卻永遠還不起。」

「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,需要從後天學習而來。」有條件的愛,讓我們的付出都淪為壓力。

圖片來源:《潘朵拉:偽造的樂園》

「整個過程中,我們很難指責誰做錯、或做得不夠,但在『有條件的愛』的模式下,任何一方的犧牲與付出,都會變成另一方的負債與壓力——只因為這種愛是必須要還的。」這段關係中,所有人都在力求完美,所有人都越活越累。

「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,需要從後天學習而來。」有條件的愛,讓我們的付出都淪為壓力。

圖片來源:《遠看是蔚藍的春天》

「不管自己再怎麼克制,終究免不了套上有條件的愛。」

父母在付出的時候,一定都認為這份愛是無條件、不求回報的,然而潛意識裡卻仍然有著「希望孩子可以有怎樣的成就」、「孩子要聽我的才不會走冤枉路」等期許,使無條件的愛轉變為有條件的愛。「父母會去尋找自身人生的意義,追求豐盛而多采多姿的生活模式,而不是把一切都押注在孩子身上。正因為父母沒有了自己的生活,只能借用孩子的生命來寄託自己的未來,界線就變得模糊了。」

「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,需要從後天學習而來。」有條件的愛,讓我們的付出都淪為壓力。

圖片來源:《Trolley:命運交叉點》

#真正的需求

「追求卓越」宛若一件看似華麗的衣裳,裡面卻藏著每個人的陰暗面。

「很多人之所以追求卓越、對自己的要求很高,實質上是來自於潛意識的自卑感:他們在潛意識中存在著某些障礙,無法跨越,也得不到滿足,不斷地感覺到挫敗,只好轉而透過功課與事業的成就來取得替代性滿足。」有的人從小就不認為自己值得被愛,卻又渴望被愛,因而在這種矛盾的拉扯中,選擇以另一種方式來滿足那份令人窒息的自卑。

「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,需要從後天學習而來。」有條件的愛,讓我們的付出都淪為壓力。

圖片來源:《黑暗榮耀》

「『追求卓越』宛若一件看似華麗的衣裳,裡面卻藏著每個人的陰暗面,從不夠風趣、拙於言辭、不被接納、被同儕羞辱、擔心父母離異,到收入比不過別人、得不到社會認同、害怕自己不夠成功……」陳俊欽醫師認為,當完美主義者陷入這樣的困境時,只有找出內心「真正的需求」,才能「對症下藥」,所追求的東西才能正確地填補到空缺裡。

「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,需要從後天學習而來。」有條件的愛,讓我們的付出都淪為壓力。

圖片來源:《現正分手中》

《鬆綁你的完美主義》書籍資訊

書名:《鬆綁你的完美主義:首本由台灣精神科權威深度剖析,揭露完美主義者的成因與表現!》

作者:陳俊欽

出版社:悅知文化

「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,需要從後天學習而來。」有條件的愛,讓我們的付出都淪為壓力。

圖片來源:悅知文化 提供

延伸閱讀:「跟『平均值』做比較,是世上最沒意義的事!」人生活得通透6大練習,停止磨耗心靈!
延伸閱讀:「真正恆久的心動,是與舊的人走遍新的日常。」《學會愛人的100堂課》溫柔愛情語錄
延伸閱讀:「渴望被陌生人打擾,卻被有心人虧待。」學會放下,在最好的年紀,過得從容而不妥協。
 

    *最多只會顯示10筆最後觀看紀錄

    自動看推薦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