節氣的分布是根據大陽在黃道上的24個位置,因此24節氣是以陽曆而定。不過因為地球圍繞著太陽作橢圓形的公轉,因此每年的24節氣的日子可能有正負一、兩天的差距。本文將會介紹24節氣的由來,還會解釋「春夏秋冬24節氣」的特色分別是什麼,一起看下去吧~

圖片來源:IG@han_ye_seul_
24節氣是什麼?
24 節氣是華夏文明重要的曆法系統,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劃分一年 24 個等份,每個等份為黃經 15 度,反應了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規律。它不僅指導農業生產,更影響著人們的生活、節慶和飲食。由於地球公轉軌道是橢圓形,每年節氣的日期會略有差異 (正負一兩天),可上農業部查詢每年24節氣的日期!

圖片來源:SBS《社內相親》
24節氣的由來
節氣起源於古代中國的農耕文化,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。古代農民依據太陽運行規律和地球公轉軌道推算出 24 節氣,藉此預測天氣變化、安排農事,並提高農作物產量,是古代農業社會的重要指南。

圖片來源:SBS《模範計程車2》
春夏秋冬四季 24 節氣特色與養生
以下將詳細介紹每個節氣的特色、習俗和養生重點,並加入 2025 年的日期資訊!
(一) 春季:
立春 (2025/2/3): 春天開始,萬物復甦,宜養肝,可多吃韭菜、菠菜等。
立春每年都會落在國曆2月3日、4日或5日之間,立春象徵著春天的開始。當立春到來的時候,萬物復甦、氣候逐漸變暖、春雷響起、梅花盛開、農民可以準備開始播種。
雨水 (2025/2/18): 降雨增多,氣溫回暖,注意保濕,預防春困。
雨水每年約是國曆2月18日、19日或20日,雨水象徵雨水增加的時節。雨水節氣的特色包括降雨增多、氣溫逐漸回暖、冰雪融化、河湖開始解凍等。在這個時節,田地逐漸回復生機,農民開始準備春耕,迎接著春天的到來,期待新一輪的農作物生長。
驚蟄 (2025/3/5): 春雷響起,萬物萌發,宜散步踏青,飲食清淡
驚蟄每年約在國曆3月5日或6日,這一天動物和昆蟲入冬時藏在伏土中,不飲不食,這樣的現象稱為「蟄」。而到了春天天氣回暖時,蟄居生物的冬眠就結束了,萬物呈現生機蓬勃的景象,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需相應調整。驚蟄並常出現閃電和雷雨,溫差變化很大。
-
驚蟄為什要打小人、祭白虎?
驚蟄打小人由來:古人認為驚蟄這一天,隨著春雷初響,潛伏的邪氣會隨之甦醒,而小人也會趁機作亂。因此,人們選擇在這一天進行「打小人」的儀式,希望借助這種方式驅走邪氣,保佑家庭平安,事業順利。
驚蟄祭白虎由來:「白虎」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個重要神獸之一,屬於四象之一,代表西方。同時,白虎還被視為帶來災禍和鬥爭的象徵。人們認為,在驚蟄這一天,白虎會出現,帶來不祥之氣,影響人們的生活。因此,人們通過「祭白虎」這一儀式,希望能安撫白虎,化解其帶來的災禍,祈求平安。
-
驚蟄期間需注意禁忌:
不宜搬家、動土等
-
驚蟄養生保健:
氣溫漸漸回暖,但早晚溫差仍然較大,要注意保暖。應適當增加戶外運動,如慢跑、散步,促進新陳代謝。飲食方面,驚蟄時節應注重清淡飲食,少油少鹽,多吃新鮮蔬果,如菠菜、韭菜、荠菜等春季蔬菜,並多喝溫水,保持體內水分。另外,可以適當進行食補,攝取一些具有健脾開胃作用的食物,如山藥、蓮子、百合等,以增強免疫力。

圖片來源:freepik
春分 (2025/3/20): 日夜等長,氣溫溫和,注意情緒穩定,保持心境平和。
春分每年約落在國曆3月20、21或22日,因春分是代表春天正式到來的時節,所以白天和黑夜時間等長、氣溫又變得更溫暖、植物生長蓬勃、有時會有春雷、候鳥開始北返等。農作物逐漸抽出新芽,田間的生機盎然,人們可以感受到大地的新生。
清明 (2025/4/4): 氣候宜人,適合踏青掃墓,緬懷祖先。
清明通常都會落在4月4日或5日,是中國的傳統節日,尊重祖先、紀念先人的重要時刻。人們在清明時節會前往祭祖掃墓,懷念逝去的親人,也是重視環境保護的時節,呼籲人們珍惜自然資源,愛惜生命。
穀雨 (2025/4/20): 雨水豐沛,適合播種,養生以祛濕健脾為主。
穀雨每年國曆日期會落在4 月19 日、20 日或21 日,這一天雨水增多、氣溫又再上升、田地濕潤肥沃,所以有助於農作物生長迅速。在這個時節,農民們會忙於春耕,開始大面積的播種工作,期盼豐收。飲食建議以「袪濕健脾」為主,透過排濕氣食物,避免水腫、濕疹、易疲倦等問題。

圖片來源:IG@hanjiji54
(二)夏季
立夏 (2025/5/5): 夏季開始,氣溫上升,注意防暑降溫。
立夏代表著夏季的開始,落在國曆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,立夏開始氣溫變熱上升、白天變長、氣候悶熱、植物生長旺盛、雨水漸漸減少等。這個時節,農民們開始進行種植水稻等夏作物的工作,人們也因為天氣變熱,穿著開始變得清涼舒適。
小滿 (2025/5/21): 作物結實,氣候漸熱,注意排濕,預防皮膚問題。)
小滿落在每年國曆5月20日、21日或22日左右,白天又變的更長、作物開始結實。這個時節的農作物需要足夠的水分,所以農民們積極進行灌溉、施肥等農事活動,以確保農作物的生長發育。這個時節比立夏更悶熱,若是體內的濕氣無法排出,容易會有濕疹、汗斑、腳氣等問題。
芒種 (2025/6/5): 雨水增多,作物生長,注意睡眠,避免心浮氣躁。
芒種落在每年國曆6月5日、6日或7日左右,芒種過後開始雨水增多、作物進入生長期。這個時節農民們要加強水稻等夏作物的管理,及時進行灌溉和除草,以確保作物的生長和收成。天氣逐漸炎熱加上日照時間較長,可能導致心浮氣躁難入眠,建議多吃助眠食物,如:香蕉、牛奶和堅果等。
延伸閱讀:香蕉一條熱量多少?營養師破解香蕉熱量&功效迷思,吃香蕉減肥選這色最好!

圖片來源:IG@somsomi0309
夏至 (2025/6/21): 白晝最長,氣溫最高,注意防曬,飲食清淡。)
夏至代表夏天正式到來,約落在每年國曆6月20日、21或22日間,夏至特色包括白天最長、黑夜最短,氣溫達到全年最高峰,農作物生長旺盛,植物生長茂盛,人們會很明顯感受到盛夏的炎熱氣息。因為夏季濕熱,容易使人體的消化道機能變弱,建議可以清淡飲食,降低對腸胃的刺激。
小暑 (2025/7/7): 炎熱加劇,注意補水,食用清熱補氣的食物。
小暑落在每年國曆7月6日、7日或8日左右,最明顯感受就是炎熱天氣增多、降雨量減少,這個時節,在古時候會提醒農民們要特別注意作物的灌溉和保濕,以應對高溫乾燥的氣候。而對應現代,人們感受到盛夏的熱浪,也要特別注重水分攝取和保濕,因為天氣炎熱容易貪涼吃太多冰,讓體內濕氣過多,所以建議食用排濕氣食物,像是薏仁、紅豆、茯苓、熟地等幫助排水。
延伸閱讀:體內濕氣如何消除?7招體內濕氣「自我檢測&排濕方法」,告別水腫、虛胖、氣色暗沉!
大暑 (2025/7/22): 一年中最熱的時期,注意防暑,避免中暑。
大暑在每年國曆7月22日、23日或24日左右,是一年中最炎熱高溫時候,雨水稀少、植物生長受限,人們出門在外需要做好防曬工作,還要避免中暑。除了適時補水,也建議多吃「清熱補氣」的食物,如:烏梅汁、山蘇、水梨、紅棗等。

圖片來源:IG@eunwo.o_c
(三)秋季
立秋 (2025/8/7): 秋季開始,氣溫漸涼,注意保濕,預防秋燥。
立秋約莫在每年國曆8月7日、8日或9日間,特色是氣溫開始下降、天氣轉涼、白天和黑夜時間逐漸相等。這個時節,人們會感受到秋天的氣息,迎接新季節的開始。入秋以後,空氣的濕度也會逐漸下降,也要開始注意肌膚的保濕。
處暑 (2025/8/23): 炎熱停止,天氣轉涼,滋陰潤肺,可食用白色食物。
「處」是停止結束的意思。處暑的特色包括天氣開始變涼爽、白天漸短黑夜漸長、農作物成熟,農民們開始等待秋收,開始迎接涼爽的秋天。建議可以攝取滋陰潤肺的白色食物和酸味食物,來幫助肺部生津止渴。處暑約莫落在每年的國曆8月22日、23日或24日間。
白露 (2025/9/7): 露水增多,秋意漸濃,注意保暖,補充黃色食物顧脾胃。
國曆每年9月7日、8日或9日左右,就會進入「白露」,在晚上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,建議補充黃色食物顧脾胃。白露的特色包括晨間露水增多、秋意漸濃、農作物進入後期生長階段,是農民們積極進行秋收的時節。

圖片來源:IG@osw_onge
秋分 (2025/9/23): 日夜等長,氣溫下降,預防涼燥,多吃白色食物潤肺。
秋分落在每年的9月22日、23日或24日,特色包括白天和黑夜時間相等、氣溫逐漸下降、植物的葉子逐漸轉黃。這個時節,人們感受到的秋天氣息更加濃厚,為了預防涼燥,可以多吃白色食物潤肺養陰。
寒露 (2025/10/8): 氣溫下降,露水更重,注意保暖,預防感冒。
寒露每年約落在國曆10月7日或8日,寒露開始氣溫明顯變得更冷,早晚有露水出現,此時早晚氣溫落差更大,容易著涼。這個時節,農民們開始進行秋季的最後收穫,同時做好防寒準備,準備迎接冬天的到來。建議這個節氣開始,可以多吃奶豆堅果類食物,舒緩低落的情緒。
霜降 (2025/10/23): 初霜出現,天氣寒冷,注意心血管保健,可補充紅色食物。
霜降落在每年國曆10月23或24日,天氣會更加寒冷,降雨增多,初霜開始出現,植物進入秋季的深秋階段,人們感受到的寒意逐漸增加。這個節氣會感覺到換季的冷暖無常,心血管疾病特別容易發作,建議日常飲食可以多補充紅色食物,如:紅茶、蕃茄、紅豆等。

圖片來源:tvN《我的上流世界》
(四)冬季
立冬 (2025/11/7): 冬季開始,天氣寒冷,注意保暖,進補養生。
立冬在國曆每年11月7或8日,代表冬天即將到來,特色包括天氣更加寒冷、降雨增加、植物進入冬眠狀態。這個時節,人們開始準備過冬,除了做好保暖措施,同時也會進行冬季食補,增強抵抗力。
小雪 (2025/11/22): 開始降雪,注意防寒保暖,尤其是老人和小孩。
小雪落在每年國曆11月21日、22或23日間,小雪後降雪地區會開始下雪,人們感受到冬天的氣息更加濃厚。老人家或體弱多病的人,手腳耳朵的防護一定要做好,可以等太陽出來溫度上升再外出。
大雪 (2025/12/7): 降雪增多,天氣寒冷,注意保暖,預防呼吸道疾病。
大雪落在每年國曆12月6日、7日或8日,降雪增多,天氣會越來越冷,需要注意「寒流」的來襲。這時期是烏魚的產季,烏魚會因水溫變冷而沿水溫線向南迴流,整個台灣西部沿海都可以捕獲烏魚。

圖片來源:tvN《流星》
冬至 (2025/12/21): 白晝最短,黑夜最長,注意保暖,可吃湯圓進補。
冬至落在國曆每年12月21日、22日或23日,在古代節氣記載,冬至開始進入白天短、黑夜長的日子,也宣告寒冷的冬天正式來臨。這個時節,人們會團聚在一起吃湯圓,感受溫暖的過節氣氛。
小寒 (2026/1/5): 一年中最冷的時期之一,注意保暖,預防感冒
小寒在每年國曆1月5日、6日或7日間,代表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。十二月初八民間流傳有吃臘八粥的習俗,用糯米(或黍米、小米、粳米、薏仁米等)、桂圓、荔枝乾、蓮子、紅棗、花生仁、瓜條、杏仁、松子、白果、栗子等熬成甜粥,敬佛祭祖,古代稱為「臘月」。
大寒 (2026/1/20): 一年中最冷的時期,注意保暖,預防各種疾病
國曆每年1月19或20日或21日就是大寒,特色包括氣溫最低、天氣最寒冷,人們需要提防感冒等疾病的發生。這時蘇澳一帶的水域中會出現黑皮旗魚和白皮旗魚。除了除夕、過年,也是許多企業進行尾牙的時期。

圖片來源:tvN《愛的迫降》
24 節氣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它不僅指導農業生產,更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。了解每個節氣的特性,並遵循相應的養生之道,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適應季節變化,保持健康。
延伸閱讀:依珊的節氣養生食驗室:初夏,運動與中午的小養息,讓生活更舒暢
延伸閱讀:依珊的節氣養生實驗室:炎夏,清熱去暑氣、讓你更神清氣爽
延伸閱讀:依珊的節氣養生實驗室 : 暮春時節「多微笑」讓身心都舒暢